职场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前两天跟国内某司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你在美国这几年职场上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真是个好问题,我心想。思绪快速扫过过去这两年,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最大的挑战是营销自己,和营销自己做的事情。我觉得中国人往往在做事情上是勤勤恳恳的,但是我们不太会四处去说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于是只有自己小组里的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影响力十分有限。我从过去这两年里学到的很重要的一课是要营销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

说完后自觉聪明,既夸奖了中国人勤恳,又回答了真实存在的挑战。

但是这一课其实是沉重的。它背后是无数个在公司加班的夜晚,无数个写完了却没多少人知道的分析报告,无数个在会议上欲言又止的时刻,和失望的绩效考评结果……

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工作无比勤奋,也确实做了不少影响产品路线的分析,但在绩效考评中只拿了一个meet all expectation。我问当时的老板:“我感到很困惑,如果做这么多事情之后,依然只是一个meet all,我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exceed expectation。“

老板说:“work hard是不够的。“

后来新来的老板说:“绩效考评的时候,把你的case和XXX的case放在一起,人家做的事情别的组的人都知道,你做的事情除了我们组没人知道,calibration的时候有别的manager sponsor他,没有人sponsor你,你说谁会晋升?“

我会一直记得他说的话。正好现在离开了前司,可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新的工作环境我该怎样避免在前一个公司犯过的错误?

1. 做好自己的工作

做好工作是营销自己的前提和根基。这里的“做好工作”不仅是做好别人让你去做的事,还要主动发现机会去找到别人没说但是你觉得应该做的事。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设立高要求,成为能让人充分信任的靠谱员工。不断精进专业技能,跟上时代变化的需求。

2. 营销自己,“刷存在感”

对于做数据分析的人来说,做完工作后“营销”自己做的事、“刷存在感”的重要性不亚于第一点“做好工作”——做好工作只是一方面,做完事情没人知道等于没做。

“营销自己”包括几个层面——在自己组里营销,在相关组里营销,在自己的职能部门里营销,对跨职能部门也要营销。

具体的方式分为几类:

  • 做完一项工作后,写报告文档总结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impact是什么,发布在合适的平台,分享给相关的人
  • 做ppt跟别人讲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impact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听众有针对性的做presentation,分享对对方有用的信息
  • 正式的会议上不保持沉默,主动提问,大胆发表见解
  • 非正式的谈话中跟别人讲自己做的事,以及如何可能对对方的需求有什么帮助

“营销”这一点常常被中国人、特别是刚入职场不久的人忽略。于是很多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期待别人有一双慧眼发现自己这块金子,结果往往只会失望。而一个精明又善于营销自己的员工,不仅能做事,还要会“展示”自己——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老板看,最终脱颖而出。

3. 注重和领导们建立关系

除了注重和同事们建立好关系,更要注重和老板们建立好关系。

相比在个人主义环境成长的西方人,中国人更容易对与老板、师长打交道犯怵。这和成长环境以及文化有关。

西方大人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会把对方当作独立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的声音,小孩对大人也都是直呼其名;而我的父母会因为我在坐着满席长辈的饭局上发表观点而教育我“你一个小孩子,发表什么观点”。于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家里服从长辈、在学校时服从老师、在职场服从老板,服从的同时又夹杂着一丝惧怕,惧怕自己不被喜欢。

而往往那些和老板们关系好的人,在事业上更容易平步青云。

试想,绩效考评时,你的老板和别的老板一起做calibration。相同级别的两个人,你做的事情只有自己老板知道,另一个人做的事其他组和其他组的老板都知道。这时拿你俩的案例比较,说到你的时候,只有你的老板帮你说话,说到另一个人的时候,其他老板随口说两句“我知道他做了这个事,挺不错的“,最后是提拔你还是提拔他?

要改掉这一点不会容易,毕竟我们可能过去几十年都是在惧怕权威的环境里长大的。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有意去克服,这个问题肯定能得到解决。

认识到问题是第一步,主动去改是第二步。多提醒自己:“老板们其实也只是普通人,可能只是被大势推上了带领团队的岗位,或者只是有更多工作经验“,然后抱着平常心去和老板们打交道。

4. Action Items

总结下来,为了解决我在职场上遇到的最大挑战,我会注重三个action items: 

  • 做好工作是前提和基础
  • 要更多渠道、更高频率的营销自己,多“刷存在感”
  • 注重和领导们建立好关系,有意克服惧怕权威的心理
Spread the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