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Interviews
-
3个月涨粉130万,每年躺赚千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撰文:凯莉;版面:紫雯 前段时间,我和李尚龙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访谈(视频号:李尚龙)。 他是一位出版过十多本百万畅销书的作家,图书总销量超过千万。同时,他还是两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创始人。2024年开始经营视频号后,迅速出圈,仅三个月时间就涨粉130万。 我有幸在李尚龙来到硅谷之际,在斯坦福大学与他展开了这次对话。 在本期节目中,李尚龙将分享他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爱,以及如何踏上财富自由之路。 相信他的创作和创业经历会给你带来诸多启发, 对话实录 凯莉彭:你的视频号简介里写着 “经济自由,纯拍的玩”,你如何定义这个经济自由呢? 李尚龙:我现在的消费远远低于我的收入,这就叫经济自由。 凯莉彭:写东西和读书,是你从小就有的爱好吗? 李尚龙:对,读书是我的爱好。写东西呢,我觉得当遇到困惑或低谷时,写东西就像是救命稻草。 读书是一种习惯,不读书就会痛苦,因为没有新的知识,但写作是在痛苦时才开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尤其是当看不透某些事情时,一写就清晰了,所以写作变成了我的救命神器。 也就是说,如果我长时间处于某个状态开始写作,可能就是这段时间过得不太好。这时就会有很多输出,但这些输出又不知道跟谁说,也说不清楚,所以干脆写下来。 凯莉彭:你最近过得好吗?最近在写作吗? 李尚龙:正在写。 凯莉彭:啊哈哈哈哈好的,那你家里从小就有读书写作的环境吗?还是这只是你个人的爱好? 李尚龙:我爸妈都喜欢看书,我特别佩服他们。我们家从小就没有游戏机和电脑,回家的时候,他们总是拿着书在看。 凯莉彭:他们在家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所以你受到了影响。 李尚龙:我认为言传身教中最重要的是身教。我父母很少跟我说你要怎么做,他们只是在那看书,自然而然地我也会跟着看了。 凯莉彭:你有一个龙凤胎姐姐,对吧?她和你一样有看小说、看书和写作的习惯吗? 李尚龙:她习惯比较狠。她小时候喜欢看言情小说,然后天天看,还拉着我看。我这种钢铁直男哪能看那个呀,她说不行,必须看。然后电视每天循环播放《还珠格格》,不看她还打我,打到最后没办法,就跟她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凯莉彭:所以你们全家都有看小说、看书和写作的习惯。 李尚龙:她没有写作的习惯,只是喜欢看。 凯莉彭:这确实很不一样。那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可能有天赋的呢? 李尚龙:当时在写人人网的时候,突然发现每篇文章都爆了。文章爆了之后,全网都开始转发我的文章,而且还把作者名字去掉了。那时我就意识到自己写得还不错。 凯莉彭:那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呢?是鸡汤文吗? 李尚龙:对,刘思毅天天说我是鸡汤鼻祖。 凯莉彭:好的,那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天赋,然后就开始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写作了,对吗? 李尚龙:没错。那你的第一本书是怎么诞生的呢?好像和你写人人网有关。 李尚龙:有关系。 第一本书80%的内容是网上的稿子拼凑起来的。当时有个编辑问我想不想出书,那时出书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遥远,我才二十四岁。 我就问他,你确定吗?我能行吗?他说你把文章整理整理都能出。后来我觉得人生第一本书还是要重视一下,所以就加了点新东西,但后来发现硬加的东西写得不好。 后来这个编辑老是催我,我就没理他,想拖一拖,等到30岁之后再写第一本书。 结果这个编辑特大方,给我打了4万块钱。我一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嘛,于是立刻第二天就截稿了,然后把这本书递了过去。 首印2万册,三天就卖完了。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当年就卖了100万册。 凯莉彭:天哪,这本书叫什么? 李尚龙:名字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当年就卖了100万册,然后一本书我们能赚个四五块钱。 凯莉彭:相当于卖出量很大,但单本其实不怎么赚钱。 李尚龙:对,主要是量大。你想啊,我那会才24岁,我说太好了,这钱来了,我要怎么花呢?我要买个岛什么的。 结果没想到,公司倒闭了,一分钱没给我结算,就给了我4万块钱,就是一开始的那4万块钱。 但是呢?我觉得我很厉害的地方在于,我知道这事儿可能要不回来了,打官司也打不赢。 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抱怨,而是要写下一本。我轻车熟路地完成了整个出版流程,第二本又卖了100万册,第三本卖了120万册。这三本书让我在整个中国出版界的青春文学领域有了一定地位。 所以有了第四本书《刺》,第四本书就是小说。从第四本开始,我就不再写鸡汤文了,而是认真写小说、剧本,朝着主流文学的方向发展。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凯莉彭:幸亏你没有纠结第一本书的那百万稿费,不然可能就没有现在看世界的角度了。 李尚龙:对呀。第一本书一上来就卖了一百多万,按理说可以赚到四五百万,但第一本这钱没拿到。不过我没有觉得出版是个坑爹的事情,而是发愤图强去写第二本。 我觉得 “你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这句话很有道理。 因为出版行业有很多我不知道的认知,比如出版行业怎么结钱、它结款逻辑是什么、发行渠道是什么。所以我当时就想,这就当交学费了,就像上了一所独立的出版行业商学院。这么多学费谁交得起啊,我就交了。 交了之后我就开始研究,所以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各大出版公司的老板,因为有点名气了嘛。认识他们之后,又认识了很多作家。 然后就知道了出版行业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人搞不清楚怎么回事都来找我,因为我久病成医了。 凯莉彭:对,我也在向你请教呢哈哈哈。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你的销量大概是什么量级呢? 李尚龙:就像电影票房50亿那样。在中国,图书总销量能过千万的,人数不超过十个。 凯莉彭:在我们录制的视频之前,李尚龙老师告诉我,他每年通过版税获得的被动收入800 ~ 1000万元,就是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每年到账的版税。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每一本书上来都能卖一百万册? …
-
从四线小城、普通家庭到哈佛大学,高考失败后,她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
| 撰文:凯莉;版面:紫雯 前两天,我和了我的老朋友、硅谷粉丝量最大的小红书博主Dreamer妍妍展开了一次对谈。这次对话,让我发现她身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非常值得分享,相信她的故事一定会对你有启发。 妍妍在吉林长春下面的县级市出生长大,家境普通,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工,佛系放养式带娃,对她没有很高的要求。经济条件也不宽裕,没有送她上过各种兴趣班。但这并不妨碍她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绘画。 在探索并发现人生热爱这一点上,我觉得妍妍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运。 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下,走绘画艺术生的道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要么家里特有钱,不在乎孩子未来的饭碗;要么成绩不太好,需要另辟蹊径,才会选择艺术这条路线。 所以妍妍还是按照“好学生”的路径好好学习、参加高考。本想考清华大学,但 高考失利,最终去了吉林大学 ,专业是被调剂的——英语和金融。然而,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绘画梦想。 进入大学后,她意识到自己将来需要出国读书,才能实现绘画和设计梦想,但家里承担不起出国的费用,于是她决定先在国内完成本科,等研究生时再出国。 为了给未来铺路,在吉林大学读书期间,她做了一个极少数人能做出的决定——翘课,从长春坐火车去清华大学,旁听清华的设计专业课程。 那吉林大学的课程怎么办?她说自己很幸运,在与吉林大学的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后,得到了几位老师的支持,允许她离校几个月去清华旁听课程。 到了大四时,她第一次申请美国的学校,拿到了康奈尔大学的录取,但是没有奖学金,她的家里拿不出100多万元的学费(两年建筑设计专业学费约100多万元)。于是, 她放弃了康奈尔大学的offer,决定先工作两年,努力赚钱。 为了高效赚钱,她再次另辟蹊径,想到去海外工作,这样可以比在国内赚的更多。在了解到可以通过linkedin找海外工作后,她申请到新加坡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工作,顺利赚到比国内应届毕业生更高的薪资。 接近一年后,她又跳槽去到法国的一家设计事务所工作,继续积攒经验和积蓄。 这两年的海外工作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攒下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自己出国念书。 两年后,她再次申请研究生,这次她拿到了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名校的录取,而且还获得了奖学金。 她说,哈佛大学之所以录取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顶尖名校喜欢“不一样”的学生,而不只是成绩好。 妍妍在明确目标后,敢于长期翘课去清华旁听设计课;想办法去海外工作积累资金和经验,都是她与众不同的点。 终于,她实现了去海外名校学习设计的梦想。 如今,她是微软公司 的首席产品设计师(硅谷大厂很少中国设计师)。 之前在Spotify公司的时候,她的整个组一起被裁员。 同样经历过裁员,我问她: “既然被裁员,你又有副业,为什么不趁机告别职场算了? ” 她说:“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设计。”她笑着说,“我可能是少数喜欢主业多过于副业的人。” | 和妍妍(右)的合影 妍妍让我非常羡慕的一点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擅长并热爱的事情,并且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下去,还在这个领域做到“首席”。 不过这是天赋,也是运气,羡慕不来。大多数人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才会找到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有的人要花10年,有的人会花20年、30年的时间。但是相信我, 你的热爱,值得你为之付出10年、20年的时间去找到,而且你一定能够找得到。 找到热爱,把它作为你的事业,你的人生整个会不一样。 你会更轻松拿到比别人更好的结果,你还会更有成就感、更快乐。 从妍妍的故事中,我总结出三个帮助她不断打怪升级的关键特质。如果我们能具备这几个特点,那我们也能大大提高自己成事的概率: 目标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即使条件不够,也能创造条件去实现目标。 强执行力:明确目标后,她迅速采取行动,把梦想变成现实。 强“搜商”:她特别善于获取关键信息,为自己所用,不管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还是在自己最赚钱的副业——投资中。 这次挖掘妍妍的经历,让我挖到了一块“宝藏”,把她的故事分享出来,希望也为你前方的道路点亮一盏小灯。 我是凯莉彭,创始人IP商业教练,APEA亚太青年企业家,前硅谷资深数据科学家,很高兴遇见你~ 更多内容,欢迎链接kelly71017,备注“个人网站”,领取《小而美创业万字思考》。
-
从打工人到靠自媒体年入百万美金,他是怎么做到的?
| 撰文:凯莉;版面:紫雯 我的创业榜样、前同事Lenny Rachitsky,最近Substack Newsletter订阅量破百万,他发布了一篇长文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庆祝。 他的Newsletter在商业类目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名,播客是前十,YouTube、Linkedin也有着百万级的订阅。 我有幸在Airbnb工作的时候和他在同一个大组,见证了他在2019年发现自我、告别产品总监岗位、写出第一篇爆文、然后开启内容创业之路的旅程。 后来,他保持每周至少一更,从文章到播客,从播客到视频,然后就有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我去年注意到的一个里程碑,是他Newsletter订阅的被动收入,达到每年200万美金。 回看他的成功路径,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大道至简”—— 1️⃣ 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 因为增长唯一的“捷径”,就是发布有价值的内容,让人们想一遍又一遍地与他们的朋友分享。 2️⃣ 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做内容不讨好,不追求快,不追逐流量,追逐的是自己的好奇心和快乐。 急什么呢?我们玩的是无限游戏。 享受过程,你会见证复利效应的奇迹。 | 前段时间在Airbnb的一个活动上遇见Lenny Rachitsky 啥?有那么多产品经理?!可不是嘛!不过说真的,全球产品经理数量已经突破百万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读者群体现在广泛得多——大约有一半是产品经理(PM),超过四分之一是创业者。 剩下增长最快的人群是一些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比如工程师、设计师、增长/营销人员、数据分析师、用户体验研究员(UXR)等等。 我的Newsletter(和播客)在非产品经理PM群体中增长最快,因为正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随着AI工程师的崛起,这些PM核心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判断该打造什么产品 在无数创意中筛选出回报率(ROI)最高的机会 争取各方支持 简洁清晰地表达需求 凭足够经验和审美来判断产品的优劣 推动用户增长与留存 这也正是我写作的内容核心。 虽然Newsletter最初的定位是产品经理方向(方便自己和他人解释),但我一直有意拓宽范围(“关于构建产品、推动增长和加速职业发展的每周建议专栏”),因为我知道每周只写纯PM内容会无聊到爆。 有人帮你打理Newsletter吗?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团队结构? 我没有全职员工(这是我的目标之一),但我确实有一支非常优秀的自由职业者和合同工团队。我会寻找可以委派的任务,或者能帮助我提升工作质量的人。 目前团队的构成是这样的: Newsletter:所有的写作和编辑工作都是我亲自完成的(每篇10-30小时),但我有一位出色的编辑(提供内容和结构反馈)、一位文字编辑(负责语法、错别字和清晰度),以及一位设计师。 前两年只有我一个人,但现在离了团队真不行。 播客:我与两家精品代理公司合作,除了寻找嘉宾和录制节目外,他们几乎负责所有事情。包括音频和视频编辑、标题、缩略图和描述、与嘉宾和赞助商的协调、社交媒体剪辑和节目预告片、每集的发布等等。 我一开始是自己做这些工作的,现在我仍然会审阅所有内容(比如优化标题和缩略图、精简节目内容、提炼关键要点)。我还在尝试与一位研究员合作,为更重要的嘉宾提供背景资料。 社区:我有一位(新聘的)社区负责人,以及一小支由合同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帮助我管理超过20,000名成员的Slack社区。 这个围绕Newsletter和播客形成的社区是我所有成就中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非常特别。 其他:我还有一位行政助理和一位工程师,协助以上所有领域的工作。我猜测团队规模应该不会再扩大了。 哪个瞬间让你意识到”这事真成了,我可以全职做这个”? 大概是在坚持周更9个月、写了36篇文章后,我意识到我仍然觉得这件事很有趣,人们也觉得它有价值,而且我还有几十个想写的点子。 我意识到,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事业。也是在那一刻,我决定推出付费计划。而且因为用户买的是年费,我必须承诺至少再写一年。 结果大家真的开始付费了,我也找到了自己的 Ikigai。 |Ikigai 早期会觉得自己像是在唱独角戏吗? 最初写作是为了梳理在Airbnb的工作心得,确保自己不忘记学到的东西。梳理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些东西可能对别人也有用,于是把它们写成了一篇Medium文章。 虽然听起来有点老套,但这篇文章表现很好,可以说是爆红,这也激励了我继续写下去。 写了几篇文章后,有人建议我,无论是创办公司还是继续写作,收集人们的电子邮件地址都很有用,所以我又转到了Substack,这也促成了付费计划的推出,让我顺利就走到了今天。 回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发现关键在于在早期阶段,也就是当想法还是个“丑小鸭”时,获得足够的正面信号,激励自己继续下去。 …
-
97年搞钱狂魔:23岁年入上亿,他凭什么?
| 撰文:凯莉;版面:紫雯 前段时间,我在硅谷一个小型聚会上,见到了江湖人称 “97年亿万富翁”的徐皓天(全网同名),于是约着他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访谈。 他在20岁的时候就赚到了人生第一个百万,22岁实现千万营收,23岁营收数亿,业务涉足医疗健康、自媒体、出海等多个领域。 在本期节目中,徐皓天分享了“规则选错,努力全废”的商业本质,以及为什么“服务有钱人”是效率最高的商业逻辑,还有从港大学生到千亿大佬的顶级人脉圈的构建心法,一个人想要成大事的必要条件,以及如何高性价比的赚有钱人的钱……相信他的搞钱之路和独到的商业思维会给你带来诸多启发。 对话实录 凯莉彭:在访谈正式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背景吧 徐皓天:我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妈妈做生意,爸爸从事媒体工作。在港大读的本科,2020年毕业。 凯莉彭:你的第一个一百万,是什么时候赚到的? 徐皓天:其实严格来说,第一笔收进来是87万,差不多大二的时候。第一笔1000万是大三赚到的。 凯莉彭:这两笔是同一个业务吗? 徐皓天:不,完全不一样。 凯莉彭:那第一个亿是什么时候赚到的呢? 徐皓天:我毕业就赶上疫情了,就是那时候赚到的。 凯莉彭:目前做过多少个生意? 徐皓天:20个以上吧,说实话,太多了。有的生意我发现它的本质后,觉得不值得做,就放弃了。 凯莉彭:那你现在主要在做什么呢? 徐皓天:我们在医疗健康的细分领域,做减重相关的。再赚钱的人其实都不太方便讲自己很赚钱的事。 凯莉彭:这是你最主要的项目? 徐皓天:其实不存在项目。我有卖货的业务,有做传播提升影响力的,不过这些都能给我的核心业务赋能。要是问最赚钱的类目或者说主业,那就是现在做的这个医疗健康领域。我在很多类目里都做到了行业领先,至少在影响力层面是这样的,像在中东媒体以及医疗健康出海领域都做得不错。 凯莉彭:我觉得你走的路跟大多数人都不一样,而且你很早就意识到打工没出路,很早就开始创业,还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靠做生意赚钱这个想法的呢?这背后有什么契机吗? 徐皓天:我把你这个问题拆解成三个问题哈。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知道赚钱很重要的。当你看到背景差不多的人,因为思想上的转变,做出不同行为,然后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就会思考这是为什么。比如说观察赚钱前后的生活变化,有钱人和没钱人的生活差异,还有从体制内或者上班族变成成功商人后的生活状态,这些对比会让你有很强烈的感受。对我来说,我父母的经历给了我特别直观的感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赚钱的重要性。 凯莉彭:你的感知是赚钱很重要,而赚钱要靠自己做生意或者创业。 徐皓天:我的感知是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活法。 凯莉彭:指的是哪种活法? 徐皓天:是生活的状态和质量。这个世界上你没有见过这件事情,我觉得是挺可怕的。但是见到了又没有那样的能力和执行力,那更可怕,还不如不见到。但是恰好我和我妈、我家的基因让我看到了,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我就想要,而且我还有能力得到。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创业而不是打工。首先我要更正一下,不是说上班不可能得到一个体面光鲜有质量的生活,比如我们在美国这个国家,在中国这个国家都能看到非常多的打工皇帝。但你得算账,打工付出的成本是青春和时间。就拿大公司高管来说,30岁当上高管,想一直稳住这个位置很难,因为人是乌泱乌泱的进的。那我们就要思考了,这个世界上的500强企业就这么多,坑位也就这么多,我没有必要再培养一个同样位置,同样年薪的人了。所以你会发现大公司之间,往往你在这家500强干过,是个大高管,你跳到另外一家500强公司也是高管。人员基本上是有点封闭的,想要到这个位置太难了,他的晋升路径是固定的。今天你是董事长,你是老板,你希望你整个的人员是稳定的,大家每个人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可以了,我也不想培养什么人创业,我希望按照我的规矩来办事。你很优秀,但是你很跳跃,我觉得你很危险,那么我就不觉得你应该在我的公司里待着。能做到高管那个位置,除了他基础业务能力之外,你会不会向上管理?你情商是不是要拉满?领导爱打高尔夫,你是不是得会?这些都很重要。也就是说,除了你个人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这个游戏规则之下,让制定这个游戏规则的人认可你。他就不是绝对的有能者居之。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为消费者打工,我的老板是消费者。但你在大公司,你的老板不是消费者,你的老板是你的老板,这就是质的不同。但是如果你进到市场里,你的消费者可以选择,我可以挣有钱人的钱,我可以挣中国的钱,可以挣美国的钱,我可以挣企业的钱,可以挣个人的钱,我们有选择权,选择自己的客户,但是大公司就这么多了。凯莉彭:老板就这么多,打工想要成为打工皇帝的难度,比自己做生意、去服务自己选择的客户的难度要大一些。徐皓天:曾经不一定是这样,现在是。为什么选择做生意创业,而没有考虑过去打工,是因为我算账了。换言之今天中国能赚上来1000万人民币的个体户加大老板,已经远远大过这些在大公司里的高管了,绝对的。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初中文化,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赚到一千万。很多名校毕业出来的爱玩游戏规则,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你让他挣1000万太难了。 凯莉彭:你是算过这个账,后来发现这个更划算,选择了这个道路? 徐皓天:这是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决定的。规则选错,努力全废。你的三年,我三个月就能解决。终点都是一样的,我也挑不出来什么更高尚的终点,不就是最开始先多挣点钱吗?咱们通俗点,我觉得你没有到一定的资产体量或者没有极其特别的家庭熏陶,你很难脱俗。而且脱俗也是建立在你爸妈给你建立了非常好的、俗的基础之上,你才跟我聊脱俗。所以贵族需要几代人培养,咱们谈不上,我相信看你视频的人99.999%的人也谈不上,大家都很现实。 凯莉彭:你拆解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徐皓天:就是想到了,但是做不做或者如何做的这个问题。很大部分情况是什么呢?听我的东西觉得也很对,听你东西觉得很对,认知看似拉齐了,但是做不到。本质上就是你不懂,你没懂。看似是执行力的差距,实际上是认知差。就是你以为你是a,但其实你不是a。但是问题在于,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差距最重要的中一点就是:自己没有个“B数”,自己根本不不明白自己的定位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凯莉彭:其实你从小就看着你妈妈在做生意赚钱。但你第一次创业是大二,在这之前,高中、初中有没有想过尝试做点小生意呢? 徐皓天:要是高中、初中就尝试做生意,我估计都考不上港大了。那时候就是个好学生,天天刷题,中国大多数高考生不都这样嘛。得先玩好上一个游戏规则,成为上一个游戏规则的获胜者,才有资格去尝试新的。不是说你在上一个游戏规则,你说你上来就要玩下个规则的游戏,那很有可能把自己玩脱了。拿到下一个游戏规则的入场券,这很重要。我并不抱怨所谓的应试教育,你出生在这,你的父母决定了很多东西,如果你暂时无法改变,那你就一条路,把它玩好。当然你能想到一些捷径,一些方法,且有资格,有能力去上这个捷径,也很好。但如果是你没有能力情况下,那请你把现在游戏规则玩好,我们再带下一个规则玩。我的逻辑就是,你想跟我对话,你得先上这个牌桌,否则我们谈不上对话,我们不在一个平台上沟通。 凯莉彭:我觉得你上学的时候肯定跟其他学生不一样,能跟我们讲讲吗? 徐皓天:确实不一样。初中的时候,有个英语老师给我代课,我当时问了个问题,我说老外说话为啥手舞足蹈的,中国人跟老外对话也得这样吗?我当时表达可能比较有张力,那个老师觉得我有点奇怪,但是我自己班级的英语老师就特别欣赏我,还跟我妈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现在都还有微信,关系很好。 凯莉彭:你也说不清楚是什么不一样,但是它是正向的不一样。 徐皓天:对,我只能复述老师说的,因为我做不到完全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还原我当年的情况。 凯莉彭:现在做生意需要组建团队,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集结一群小伙伴一起做什么事呢? 徐皓天:有一点我觉得是我一直比较贯彻的,包括我初中,高中…我一直好奇心特别重,对很多事都想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就像这次从CES回来,好多人问我,你一个做医疗的,去CES干嘛?我就反问他们,我为什么不能去?问这个问题的行为本身,就说明他不了解我。我做过好多行业,每个用心做的都能赚钱,还能做到行业第一。好几个都是做到第一名。为什么要用行业来定义我呢?我只有27岁,我跟他聊的时候可能只有23、24岁。我这么年轻,就把自己框到一个行业里,有必要吗? 凯莉彭: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好奇心。 徐皓天:比如说我是卖货的,你卖这个饮料,我卖这个手机,那你会说你是做消费品,做饮品行业的,我是卖货的你不是卖货的吗?卖货就是有人来付费,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付费,然后你的溢价点在于什么?我怎么样能复制这个东西,都是一样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好奇心这么重?就是我觉得有意思,我就让你了解我,从小就这样。大多数认为我要拓展行业内的人脉,其实不是,要拓展行业外的人脉。因为行业内的人脉说到底就这么多了,再怎么着你能比你这个行业做了20年的人还多还深吗?你想换道超车,一定是你拿别的杀手锏把它干掉。你一定是比你的同事多了很多他做不到、想不到、更执行不了的东西,你才能成功。 凯莉彭:你刚刚说,做医疗相关的项目赚了大钱,你是怎么进入医疗这个行业的呢? 徐皓天:我毕业就赶上疫情了,就是疫情的时候进入的。疫情刚开始,很多行业都不好做,但我们这个项目能赚这么多——一是要创新,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要是发现自己在重复别人,就果断放弃;二是要快,我跟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比,必须得迅速行动,有想法就立刻执行。而且从大二创业开始,我积累了很多对人、对事的理解,这些经验让我知道,理解人在创业里太重要了,很多创业的问题都是因为对人的理解不够。比如说被供应商坑了,跟合伙人拆散了,别人许诺个东西你就信了,结果最后人家失约了…那你赖别人吗?赖你自己傻呀。人家没有错,真的。如果从一个长期的创业者,一定要做事的角度来讲,人家一点都没有错,是你傻,认知不够。以我为例,每天有多少人给你抛橄榄枝,我每天做的事是say no,不是say yes。我光见谁不见谁就已经要决定很多东西了,我要很大的成本了。但是这种判断力很重要,我又能获取我要的信息,又想让对的人跟我对话,又想让对话完之后拿到我想要的东西,这个背后要对人非常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能保证我的效率。凯莉彭:相比别人来说,你能够在比较早比较快拿到结果的原因,一个是判断好的赛道,第二个是动作要快,第三个是你对人的理解很深。徐皓天:可以这么理解。我觉得什么赛道不好大家都有共识,但是说什么赛道好,这件事情这就变成了个无意义的话题。大健康好自媒体好,用你说吗?这是句废话。 凯莉彭:怎样才不是废话? 徐皓天:前面要加五个定语,你针对什么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在某时某刻去做,然后你跟ABCD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情况下来合作,一起把这个事做了,以什么样的价格把它卖出去。这个时候第一个阶段说完了,然后下一个阶段你要在什么时候退掉,换下一个东西。这是很体系的东西了,你说不到这个地步,就说明你经验不够。你跟我谈赛道,谈理想,谈很大的东西,颗粒度和你细致的程度才是决定你这个人的水平高低。我再举个例子,你说这个事好,哐叽要投5000万,你干不干?风险你要考虑。风险难道不是很重要的因素吗?创业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杠杆要高。我用一个亿赚1000万,和我用十块钱赚1000万,我跟你说我都能赚。但这就是人的水平高低,我用一个亿赚1000万,我应该是存银行,我为什么要创业呢?但是今天投进一个亿赚1000万的事不要太多呀,甚至还要亏钱,还要压账期,结果人家存银行了。你没有算账。凯莉彭:就是我们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针对什么人群,做什么产品。徐皓天:需要经验,需要判断力。 凯莉彭:但是在你创业的时候,刚大学毕业,创业经验可能没有太多,但你的商业认知比同龄人领先很多。你有一个视频里说过一句话,你说你觉得他的商业认知还不如你19岁的时候。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的商业认知是怎么建立的呢? 徐皓天:第一呢,你要想方设法让这个世界上认知最高的一群人围绕在你身边,并且你有能力说服他,让他把好东西和真东西告诉你。那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凭什么他愿意给你聊好东西。 凯莉彭:看你的时候觉得你是年轻时候的他自己。 徐皓天:很多人都抱着这个幻想。 凯莉彭:来听一下你的答案。 徐皓天:这个世界不缺年轻人,说真的也不缺有抱负理想的年轻人。前两天不是有一个脱口秀的“passion”吗?我心里想的是“passion”这个世界最不值钱的东西。你跟我讲理想讲热情,我要的是你能给我什么!凭什么你要表达你的热情,表达你的理想,我要跟你对话,你给我理由,一个做生意的人,连利他的逻辑都不懂。…
-
采访了几十位创业者,我发现这6本书被最多人推荐
和高人对话,读经典好书。
-
自由职业不到一年,赚的比在腾讯时还多?
对话CEO财富顾问、畅销书作家兰启昌
-
那个放弃百万美金年收入裸辞的人,过的怎么样了?
凯莉彭被为友创始人勤勤访谈
-
想去新加坡,从哪里开始?|对话实录
想搬去新加坡?你一定要看看新加坡“土著”老黄分享的这些~
-
裁员后,我们选择不再打工|对话实录
本期访谈嘉宾:前特斯拉、苹果公司程序员,现房地产公司创始人伊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