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读完了一本自传,中文名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叫做《Educated》。
一开始感兴趣是因为看到作者的人生轨迹惊人——出生在摩门教家庭,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最后拿到剑桥博士。
打开这本书后没想到一读就停不下来。这不是小说,是作者跌宕起伏的真实人生,这不是成功学鸡汤,是艰难的人生选择题。读完后想写一写自己读到了什么,趁记忆还新鲜。
01
关于作者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作者成长在一个摩门教家庭,爸爸是家里的绝对权威。她爸爸对信仰无比虔诚,同时又有双向情感障碍综合症。因为爸爸的影响,他们一家人活着的目的都是为世界末日作准备,这样当世界末日到来时别人都得去死,只有他们家有足够的食物和汽油可以让他们活下去。于是爸爸觉得孩子的教育不重要,不如在废料厂给他干活赚钱然后换取食物和汽油重要。
不上学的另一个原因是爸爸说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我把孩子们送到下面那所学校,和把他们交给魔鬼有什么区别”。于是家里的孩子都是接受“家庭教育”——自己在家随便翻翻手边能找到的数学书,翻50页就算学了50页。
塔拉的爸爸一直试图脱离和政府的任何联系。他们家七个孩子四个没有出生证明。家里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不买医疗保险和汽车保险。全家人生病了都不看医生,因为“医院里的药物为上帝所憎恶”,并相信上帝可以医治疾病。他们开车不系安全带,因为“生死都在上帝的掌握中”。甚至在出车祸后也不看医生,导致妈妈脑损伤后来一直有偏头痛。
她爸爸还认为女性的归属在家里,而且“正派的女人永远都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如果穿的衣裤短了或者紧身了,那就是“淫荡”、“妓女”。
她还有个有暴力倾向的哥哥肖恩。一个为了让她认错,会把她的手腕扭断,或者把她的头塞进厕所马桶里的哥哥。一个会在公共停车场抓着她的头发把她拖在地上的哥哥。一个威胁她如果在爸妈面前说他坏话就把她杀了的哥哥。这个哥哥不仅对她多次施暴,还对他的女友施暴。而他的女友被洗脑,认为“上帝赐予他一项特殊的使命,让他帮助别人。他承受着比别人更多的魔鬼的诱惑,因为他的天赋,因为他是撒旦的威胁。因为他的正义。”
而塔拉的父母对肖恩的暴力却视若罔闻,非但不曾出头帮助自己的女儿,还一再为肖恩的行径找理由,还说“肖恩已经被基督的赎罪所洁净,成了一个新人。要是你再提过去的事,会把我们一家人都毁了。”
02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给她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当塔拉在哥哥泰勒的指点下以家庭学校学生的身份考上杨伯翰大学后,她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当她看到室友穿紧身的裤子和上衣时,她觉得对方像个妓女。
她难以相信同样信教的室友们周日会去超市买东西、看电影。在她看来主日应该守安息,什么都不做,连作业也要周六熬夜熬到半夜写完,绝对不会拖到周日。
她从来不做寝室家务——冰箱里有腐烂的桃子,水槽里有脏盘子,那又怎样?她自己家就是这个样子啊。她上完厕所从来不洗手,因为她全家人都不。她说:“我又不会尿在手上”,让室友们无比震惊。
她牙齿碎了也不去看医生。后来被他人说服后她终于同意去看医生,但是发现治疗费用得1400美金,别人告诉她她可以申请政府救助金,而她拒绝向政府寻求帮助。
她对和男朋友肢体接触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当她的男朋友查尔斯一次次尝试想要牵她的手时,她一次次触电似的收回,因为脑海里会立刻蹦出父亲经常用的那个词——“妓女”。
03
原生家庭给她造成深远的影响,而教育渐渐把她向相反的方向拉去。
她上学前对奴隶制“略知一二”,因为在爸爸最喜欢的关于美国建国的书中读到过——殖民时期的奴隶比他们的主人更幸福、更自由,因为主人还要负担照顾他们的费用。她当时觉得颇有道理,直到在大学上了历史课,才了解到事实是怎样。
她小时候听爸爸说韦弗一家遭政府枪杀是因为他们拒绝被政府洗脑、不让孩子上学。直到自己上了学以后才直到原来该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白人至上主义,而不是在家上学。
她爸爸还说是欧洲的犹太银行家签署秘密协议,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犹太人策划了大屠杀,因为全世界的动荡不安将使他们获得经济利益。为了钱,他们还把自己人送进了毒气室。而她学到的知识让她了解到这份所谓的秘密协议被证明是伪造的,但仍然广泛传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助长了反犹太主义。
04
教育增长了她的见识,也让她付出了代价。
教育让她不再甘愿做男人的附属品,让她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成为男人‘众多妻子’里的一个”。面对哥哥的暴力她终于能够认识到“女性需要从托词中解放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人。表达意见,采取行动,蔑视顺从。就像一个父亲一样”。
教育让她懂得独立思考,“爸爸可能是错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卡莱尔、麦考利和特里维廉也可能是错的,但从他们争论的灰烬中,我可以构建一个世界,生活在其中。当我知道了地面根本不是地面,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上面。”
教育也同时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不愿回到原生家庭那个世界,继续受父亲的操纵,她成了无信仰者,和家人越走越远。
当她的爸爸最后一次在她面前为她祷告赐福时,她说:“我爱你。但我不能。对不起,爸爸。”她还说:“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
她爸爸失望的离开,从此父母眼中的她,变成了“被恶魔抓走,被附了身,十分危险”的人,他们跟她所有亲友散播这个消息。她一度陷入精神分裂,无法专心学习,经常半夜梦游跑到大街上大喊大叫。
她好几年没有再跟父母见面,过了很久才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和原生家庭的旧冤耿耿于怀。她意识到一个人的起点不一定就是她的终点,一个人出具的雏形不一定是她唯一的样貌。而改变她的,是教育。
最后她与那个在山里长大的自己达成和解——“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05
读完本书我的想法有三:
- 关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需要用一辈子去消化。但是除了埋怨原生家庭,也有人像作者一样,相信“一个人的起点不一定是ta的终点”,努力挣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活出精彩人生。
作为旁观者,这本书一方面让我意识到不好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如此之大,另一方面让我能够更好的理解身边的人——当看到别人的行为超出我认为的常识范围,比如脏盘子乱放、上完厕所不洗手,除了指责,是不是还可以尝试去理解?除了讥笑,是不是可以尝试去帮助?
- 关于宗教信仰
看到作者描述她家人的所作所为,肯定会有人评论她家人是宗教“异端”分子,但是异端和正统的界限在哪里呢?作者家人不送孩子上学,和很多基督教徒送孩子上教会学校,有显著区别吗?作者家人不看医生不买保险,和广大基督教徒求上帝医治,有本质区别吗?如果说前者是异端,后者是正统,那后者是不是在以五十步笑百步呢?
塔拉的爸爸和暴力的哥哥时不时引用《圣经》的话作为他们行为的依据,如果上帝的话语都是由人按照人的意思去理解去遵守,那到底有没有“真理”?什么才是“真理”?
- 关于教育与偏见
为什么塔拉的爸爸会觉得奴隶制对黑人是件好事?
为什么长辈微信群里时至今日还会有“黑人有基因缺陷“这种偏见?
为什么杨丽萍的抖音视频下面会有热评笃定的说“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孩子”?
……
因为眼界不同而缺乏了解,而增进了解需要依靠教育。以塔拉在《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的一段话作结——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