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5元的最low西餐厅,靠“预制菜”在中国狂开400家门店,凭什么?

| 观点:凯莉;撰文/编辑:大花 

你有没有吃过萨利亚?

在这家连锁的意大利餐厅,有5块钱的蒜香面包、9块钱的意大利面、16块的烤肠拼盘、28块的榴莲双拼披萨……均价35元,消费者能吃到扶墙出。

| 萨莉亚门店,图片来源于网络 

餐厅近100道菜,70多道菜在20元以下。这意味着什么?进了餐厅可以闭着眼睛点。

要知道,在北上广,吃麻辣烫都不敢闭眼点,一份麻辣烫动辄30、40。

它在西餐界,相当于蜜雪冰城在奶茶界,味道可能差点,但禁不住它性价比高啊!

比它好吃的没它便宜,跟它一样便宜的又不如它好吃。

无论是对学生党还是打工人,价格都实在太美好。再加上8块钱畅饮的饮料,9块钱一杯的葡萄酒,谁去谁不迷糊?

粉丝因此自创“萨门”,口号“永远年轻、永远没钱、永远需要萨利亚。”

萨利亚在中国有400多家门店,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但可能连很多常去的“萨门”人,都不太清楚,实际上这家常被调侃为“意大利沙县”的西餐厅,其实是实打实的日本企业。

| 萨莉亚创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7年,萨利亚的创始人正垣泰彦放弃大学所学专业,在日本千叶县的一个菜市场里开了第一家西餐厅。 

那会他给萨利亚的定位是“高级西餐厅”,店面豪华、菜品昂贵。然后,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西餐厅压根没有用户。

一番思考后的正垣泰彦就开始了打折之路,从7折到5折再到3折,终于,他的西餐厅从门可罗雀变成了门庭若市。

不占便宜是傻瓜呀,这个理念全世界共通。

当然,没有人想做赔本买卖。正垣泰彦敢打折,就是因为算过账,只要店开得够多,成本再降下来,薄利多销也能赚钱。

于是,“穷人西餐厅”萨利亚的门店扩张之路正式开始。

特别是1996年起,日本陷入经济危机,餐饮行业大洗牌,而萨利亚却以每年新开100家店的速度疯狂增长。至今,萨利亚在日本的门店超过1000家。

那正垣泰彦到底是如何降低成本的呢?靠“抠”。

在选址上,抠。相比于一般商铺喜欢找核心区域的黄金店面,萨利亚更喜欢在不太知名的商场找“边角料店”落脚,省房租。

在装修上,抠。有人调侃萨利亚的装修为“战损风”,就是说跟毛坯房的差别也不太大。有时甚至不装修,直接沿用上一家店的,连装修费都省了。

在原材料供应链上,抠。能自己承包的环节,杜绝一切中间商赚差价。比如萨利亚会自建农场种植蔬菜,甚至会为了提高农场的产出效率,还会自研新品种。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一棵普通生菜只能分出2—3盘沙拉,萨利亚研究的新品种,可缩小菜心大小,那么就能分出5—7盘沙拉。 

在人力上,抠。萨利亚门店的服务员很少,基本以招聘临时工和小时工为主,人力支出上就减少许多。

从用户进入到萨利亚到离开,整个过程的作业工序每一步都经过细致梳理,如何做到最节省时间。

举个例子:服务员上菜不用托盘直接用手,这样上一次菜能节省近9秒。

而这种小的服务细节要求不胜枚举,在这些看似变态的极致要求下,萨利亚能将每个服务员的时间利用到极致,从而省下大量人工成本。

| 萨莉亚菜单,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萨利耶可谓是“预制菜”的鼻祖,几乎100%预制菜。估计全世界只有萨利亚的厨房里,找不到一个厨师和一把菜刀。

它采用中央厨房模式,食材通过预加工,作为半成品被配送到其他门店。

这样,不仅减少后厨空间,也省去了厨师人力成本,更节省做菜时间,员工只需摆盘加热即可。曾有数据表示,萨利亚上齐15道菜可以不到10分钟,翻台率极高。

在种种“抠门”行为的叠加下,萨利亚创始人正垣泰彦成功“抠”出了一个百亿餐饮帝国。截至2023年,萨莉亚市值为2381亿日元(约115亿元人民币)。

近两年,在餐饮业极其不景气的情况下,萨利亚的销售额依然能做到同比增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同是预制菜,萨利亚就受欢迎? 

因为很多时候让消费者心里犯堵的是:

明明掏了新鲜菜的钱,却也没逃过吃预制菜的命运。

比如某大型连锁餐饮,预制菜占比超85%。

39一份的生菜,49一份的大拌菜、43一份的炒鸡蛋、46一份的面筋……这价格吃预制菜,总觉得钱花得多少带点冤枉。

不是高档餐厅去不起,而是“穷鬼乐园”萨利亚更有性价比。 毕竟一杯来自意大利的9块钱红酒,它还能给我配一个冰过的红酒杯。 

参考资料:[1] “沙县西餐”萨莉亚到底靠什么赚钱?

[2] 平民西餐之王,萨莉亚是如何成功的?

[3]意面只卖18块,萨莉亚离倒闭还很远


我是凯莉彭,创始人IP商业教练,APEA亚太青年企业家,前硅谷资深数据科学家,很高兴遇见你~

更多内容,欢迎链接kelly71017,备注“个人网站”,领取《内容力变现指南》。

Spread the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