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期主义的方法,做有复利效应的事

01 我的2022上半年复盘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发表了2022上半年复盘,总结了上半年的大事和得失。

在回顾上半年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改进的地方,竟然是我的最大强项——内容创作。

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用真诚的心讲故事,用朴实的语言分享长期有价值的思考,从而影响和启发别人。

曾经,我最常收到的读者留言是:“Kelly,感谢你的文章/视频,对我启发特别大。在看了你的内容以后,我坚定了要从公司辞职的决心/开始坚持每天输入输出/决定好好做自媒体……”

但是,自媒体创业这几个月,我每天观察别人的创作方法,研究别人的写作逻辑,学习快速更新文章的方法,了解蹭热点的手段。

信息摄入地多了,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脑子想的东西就多了,笔下文字的气质,也就慢慢地变了。

再加上开发课程产品,每天忙忙碌碌。写文章,开始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到了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文字的敬畏少了,快餐式的内容多了,有深度的原创内容少了,蹭热点的内容多了。

02 “不要丢失自己的闪光点”

上个星期,一位好心的朋友给我发来长长的消息,希望我在内容创作上,不要丢失了自己的闪光点。

这对我是一个适时的提醒。

人是环境的产物,离开了硅谷大厂的环境,我进入了自媒体创业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每天吸收很多快餐式的内容,开始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打开俞敏洪老师的公众号,仔细阅读了几篇文章。

俞老师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万字长文,非常不符合现代人手机阅读的习惯。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几乎不曾在手机上完整读完万字长文的我,在那天晚上,竟然连续读完了好几篇文章。

阅读公众号文章,我常常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干货,越快越好,越干越好。

阅读俞敏洪老师的文章,却像是沉静的心灵对话。

俞老师的文章字数很多,每篇都要认真地读至少十分钟。

俞老师的排版很传统,他每段话开头要空两格,每个段落都特别长,不符合公众号排版原则。

但是我能感受到,俞敏洪老师的文字有一个大多数人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灵魂”。

俞老师的《老俞闲话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里,写了一个他游玩江苏无锡寄畅园的故事。他说:

到寄畅园去,我发现他们弄了很多乾隆的诗,有一些诗刻在石碑上。乾隆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实际上没有一首出名。

……

他的诗是没有灵魂的。当一首诗、一篇文章没有灵魂,不管你文辞多么优美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也不可能流传到今天。流传到今天的诗词,都是有灵魂的诗词。一个人的苦难或者一个人的不幸,某种意义上也是老天对人的奖励。

03 好的内容,自带灵魂

俞老师的话,正好解开了我最近思考的谜题。

我发现,当我把心注入我的文字时,这样的文字是常青的。

比如,我2018年在Medium平台上写的博客,至今每天都在给我源源不断地带来关注、点赞,以及陌生人的留言。

四年以后,我再回看Medium上的文章,依然会觉得文字很打动人。

再比如,今年父亲节,我重发了我在2020年写的《写在父亲节|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回看这篇文章时,我依然十分感动。

重新发出以后,我依然会收到读者留言,他们告诉我,他们也很感动。

而当我有意要蹭王心凌、蹭东方甄选的流量时,我的发心变了。

这几篇文章发表以后,我自己都不想回看,因为食之无味。

当我写字的目的变成了“搞流量”时,我的文字少了一个特别珍贵的东西,“灵魂”。

没有灵魂的文字,不会打动人,没有长期价值,没有复利效应。

04 好的内容,才有复利效应

古典老师在五年前发表过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创作逻辑。

他说,他只写长销书,比如《拆掉思维里的墙》、《跃迁》。

以在2010年出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为例,这本书没有一出版就爆火,但是直到今天,这本书每年都有至少40万的销量。

古典老师写书的原则是“5年不害臊法则” 。

因为一本书的势能起来以后,如果能够形成复利,那最后的结果会是超出想象的可怕。

美国有很多作者,一辈子靠一本书,就能活得无比好。

这是内容创作给长期主义者的礼物,给用“心”创作的人的礼物。

你要耐得住寂寞,坚持规律地输出内容,坚持输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最后你才会看到复利效应超出你想象的威力。

“内容创作是长期主义者的天堂”,因为内容创作是一件典型的有复利效应的事。

人生最重要的思维,就是复利思维。做有复利效应的事,就应该用采用长期主义的方法。

不管学习了多少的套路,掌握了多少技法,用心创作有长期价值的内容,这个原则一定不能丢下。


Spread the love